七成App没有针对未成年举报机制短视频风口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
14岁女孩早恋生子、全网最小二胎妈妈等视频信息登上直播热门;11岁女孩花200万元打赏网络主播;平台疏于保护或违法获取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短视频风口来袭,此类涉未成年人事件屡见报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短视频时代,如何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如何为未成年人创造清朗的视听环境?如何实现多元共治?近日,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逐渐完善,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设置了“网络保护”专章,但实践中一些平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有待完善,建议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避免让缺少自我防御能力的未成年人在互联网的大潮里“危险地逐浪”。
建议推进专门立法,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个人信息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信息处理者行为,强化行业自律。注重提升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准确把握个人信息保护范围。
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日益普及。2020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93.1%。未成年网民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达到74.0%,其中有上网手机的为63.6%。在享受上网便利的同时,未成年人也面临个人信息被过度收集、违规使用的困境。
作为来自教育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卫生学校副校长杨琴说,现在的青少年是伴随网络成长的一代人,网络已渗透到他们学习生活交往的方方面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发达的网络、铺天盖地的资讯,让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接受新鲜事物越来越便捷高效。不过,网络信息良莠混杂,有时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净化网络环境,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相对清朗的网络空间尤为必要。
今年3月底,“南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究中心”发布《短视频直播App青少年保护测评报告》(下称《报告》),对20款短视频直播类App进行测评。其中提到,所测评的App均有专门未成年人保护章节,但仅有5款App以独立文件形式详细告知如何收集、使用、存储、共享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有不到三成App承诺“未经监护人单独同意,不会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用于营销”,但没有一款App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生物识别信息,如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单独作出保护性承诺。
“时代迅速发展,成年人都应接不暇,更何况是未成年人?有些‘侵蚀’让人防不胜防,比如专门利用未成年人赚取流量、以未成年人为消费群体设置营销内容等。不能让缺少自我防御能力的未成年人在互联网的大潮里危险地‘逐浪’。”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北京金诚同达(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方燕坦言,从整体看,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程度在逐步提高,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对涉及未成年人网络问题作出专门规定,但一些平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还不够细致,保护机制还不到位。
记者注意到,针对某知名短视频公司存在的疏于保护或违法获取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问题,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曾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由杭州互联网法院出具调解书后结案。检察机关就该案提出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诉求,短视频公司均无异议,并及时对存在问题全面进行整改。据悉,这是全国首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
方燕也关注到了这起检察公益诉讼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