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款禁用软件:网络文学反盗版:一场二十年还没赢的战争他们不想输
这是一个有巨大产值的行业,全国有约5亿网文读者,约两千万作家赖以生存。尽管有大量的作品被改编为影视、游戏、动漫,还有大量作品输出海外,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但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网络作家们20年笔耕不辍,文字一个一个“码”出来的基础上。
然而,由于文字的特殊性,网络文学是盗版成本最低的内容形式之一。特别是代码爬虫等技术的出现,让网文盗版进入一种吊诡的“工业化”状态。
即使带有时髦和神秘色彩,写网文作为一种脑力劳动,依然遵循几千年来的基本规律:构思一个故事,收集素材,然后写出来。从这点来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和2022年的一位中国网文作者,似乎没有本质区别。
没有什么比自己的作品被偷走更让人沮丧。于是,一边是上千万作者,一边是盗版商的自动抓取系统;一边是血肉之躯,一边是工业化;一边是人,一边是代码……
有一段时间,网文作品的更新经常在半夜,这种黑白颠倒并非仅因为创作者总在黑夜中文思泉涌,而是因为有人要来“偷东西”。
2016年,作家剑舞秀写处女作《我来自阿斯嘉德》时,就发现作品被盗版了。“收藏达到5万时,订阅都不到1千”,剑舞秀对界面新闻说。“收藏”,意味着5万人想看他的作品连载;“订阅”则意味着线千人。
自动抓取,带有一种工业式的冷酷。顾名思义,只需一套爬虫代码,盗版系统就会自动在正版网站上抓取内容,次数可以是无限。作者更新完成,盗版抓取几乎瞬间同步。如日月更替一般顺滑。
“盗版读者比正版读者更快看到作品”,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几乎只发生在网络文学行业。
一切的灰色地带,都有所谓的“土方子”。网文行业的防盗土方就是趁读者都睡了,先发布一个前言不搭后语的假章节,等盗版商自动抓取后,过半小时再替换上正确版本。
不过,好日子不长久。本质上,偷东西的不是代码,而是人。一旦发现有人在抵抗代码,另外的人往往不吝展示最大的恶意。
“盗版商”真人来了。作品留言里出现了这样的战书:“我们会24小时人工守着,只要更新就立刻盗取,以示惩戒。”
最后,“盗版商”只留下一句话,“我们的目的就是要逼死作者,能逼死一个烂尾一个,我们就逼死一个。”
坚持了4个月后,剑舞秀宣布战败投降。土法防盗会造成阅读体验恶化,导致部分正版读者感到不爽。盗版商那边的人工蹲守,则似乎永不停歇。
《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与发展报告》显示,截至当年12月,盗版平台月活人数高达4371万。
对于盗版商来说,这4371万人是流量,是广告,是真金白银。意味着搭建一个盗版网站后,只要盗来内容,然后接入一个合法的互联网广告代理,每天就可以依靠庞大的访问流量躺着收钱。
上述报告还披露,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盗版损失规模为62亿元,保守估计约占市场规模的17.3%。这一数值超过76%的A股上市公司在2021年的营收。
很长时间里,网络文学经常被称赞为一种正向的商业模式,源于起点中文网于2003年首创的付费体系。20年过去了,付费阅读依然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可持续的良性商业模式——也是吸引一个人,无论他或她是大学教授、警察,抑或农民、工人、普通学生,去成为一名网络作家的源动力